(藝術香港訊)國際博物館協會(ICOM)自1977年起,把每年的5月18日定為「國際博物館日」,以喚起公眾對博物館的關注,促進世界博物館事業的發展。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自2001年起響應這項國際性活動,於每年的5月中舉辦「香港國際博物館日」,本地多間文博單位會免費開放。當中,香港文化博物館本年度重點展覽之一「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於5月18日起舉行。是次展覽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和大英博物館托管會聯合主辦,香港文化博物館和大英博物館籌劃,並由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獨家贊助,為香港賽馬會呈獻系列之一,共展出101組精選自大英博物館的珍貴藏品,以嶄新角度回顧人類發展的軌跡,探索人類共同的故事,展覽將持續於2019年9月9日。
《神奈川沖浪裡》 日本 1831年 葛飾北齋
「百物看世界──大英博物館藏品展」的開幕典禮於5月17日舉行,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致辭時表示,香港特區政府致力推動文化藝術的發展,促進香港與世界各地的文化交流。他欣悉今次展覽進一步展示香港這個充滿活力的城市在藝術文化交流上的優勢。張建宗感謝英國駐香港總領事館和大英博物館一直以來的支持,為香港帶來珍寶以作展出,並感謝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慷慨贊助。
《烏爾軍旗》 伊拉克 約公元前2500年
展覽的構思源自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廣播公司空前成功的廣播節目,以大英博物館藏的101組物品娓娓道來橫跨二百萬年的人類故事。展覽有別於以往以文化區域闡述人類歷史的方式,以獨特的角度回顧人類發展的軌跡,探索人類共通的故事。即使身處不同的文化環境,人類在權力、信仰、藝術、貿易及科技等方面都有著相同的渴求及發展脈絡,從而引領觀眾在全球化的視野下,對自己身處的世界有新的認識。大英博物館總館長說:「我們繼而以這獨特的方式呈現人類發展的傳奇故事。這故事不是以文字來敘述,而是透過物品說故事,這些人類在過去二百萬年所創作和發明的物品,一直幫助他們克服考慮和改變生活環境。透過解讀這些物品,我們不但可以接觸到一些沒有留下文字紀錄的歷史,也可以窺探我們祖先在世界各地的生活,更能加深我們對文字出現以後數千年的世界認知。」
《奧古斯都大理石頭像》 意大利 公元1-40年
展場內有分「起源」「最早的城市」「權利與哲學」「儀式與信仰」「貿易與侵略」「創新與適應」「邂逅與連結」「我們創造的世界」「今天的世界」的區域。展品來自世界各地,這些由人類創作的物品,不一定是精美的藝術品,更多是生活用品,例如貨幣、科學儀器及儀仗用具等,包括在非洲發現的最早石器工具、見證最早城邦出現的伊拉克烏爾軍旗、反映奴隸販賣的五十枚「馬尼拉」錢幣、達爾文航海船上的精密計時器,以及當代涉及同性戀維權議題的大衛霍克尼作品等。
《密特拉神像》 意大利羅馬 公元100-200年
人類故事往往都離不開生存、死亡與渴望永恆的生命。展覽中最受注目的其中一件展品是源自古埃及,約公元前800年的尼斯柏能納的外棺。大英博物館策展人貝琳達.克里勒指,外棺上刻有象形文字「天堂之門的開啟者」,得知棺木的主人是屬於一位名叫尼斯柏能納的祭司。棺槨上塗上紅色,可能是模仿太陽的色彩,表現了這祭司與太陽神的關係。她續指,棺槨內部亦畫有一埃及女神的畫像,為天空女神努特。她是為亡者賜予新生及保護的女神。
《柿右衛門大象》 日本佐賀縣有田 1650-1700年
每件物品背後的都有豐富的故事,如在「我們創造的世界」展區中的日本浮世繪名家葛飾北齋版畫作品《富嶽三十六景》之《神奈川沖浪裡》,版畫以日本富士山為背景,生動地描繪漁夫掌控漁船同巨浪抗爭的畫面。1850年代後期,在相隔200多年之後,日本的國門又一次被打開,在歐洲和美國掀起了對日本藝術喜愛的狂熱。葛飾北齋的畫作對歐洲藝術以及梵高和莫奈等藝術巨匠,有著深遠的影響。另外,香港選出的專屬展品為「今天的世界」展區的「光纖」,光纖改變世界,促進互聯網發達。光纖之父高錕在1966年發表的理論成就光纖通訊的可能,他說:「我變成世界中間的一部分,不是任何國家的一部分。」這無疑啟示了全球化時代的角色定位,我們都是相連世界的一部分,交織著一個個相互牽連的故事。
《「金角灣樣式」陶碟》 土耳其伊兹尼克 約1530-1540年
為配合展覽,博物館特設教育專區,加入一個以香港百件文物為題的展示,並推出一系列教育節目,包括專題講座、展覽導賞、學生和兒童節目、青少年和長者工作坊、社會共融活動、長幼跨代節目等,以引起參觀者對世界歷史、文化和藝術的興趣。
2009年高錕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獎狀繪畫了晨曦迷霧中的一線光,比喻他在光纖通訊的貢獻與成就
2019年國際博物館日的主題是「作為文化樞紐的博物館:傳統的未來」。博物館在社會中的角色不斷轉變,積極追求變得更具互動性、更以觀眾為中心、以社區為導向、亦提高其靈活性、適應性以及流動性。博物館作為文化樞紐,不僅提供一個創意與知識互相融合的平台,也讓參觀者可以共同創作、分享和互動。
《革命圖案碟》 俄羅斯聖彼得堡 1921年
博物館在搜集、保存、傳達、研究及展示這些主要使命的同時,也不忘改變慣常的做法,旨在與所服務的社區保持更緊密的聯繫。現今,博物館致力尋找創新的方法來解決當今社會上的種種問題和衝突。透過在本地實踐行動,博物館可以倡導及緩解全球性的問題,積極應對現今社會的挑戰。作為社會的核心機構,博物館有能力在不同文化領域建立對話,為和平的世界搭建橋樑,並給可持續發展的未來立下定義。
《犍陀羅佛陀坐像》 巴基斯坦犍陀羅 公元100-300年
隨著扮演文化樞紐的角色日益成熟,博物館時刻都在尋覓嶄新的方式來展示自己的藏品、歷史以及遺產,藉以創造對後代具有新意義的傳統,並提高與全球愈趨多元化的觀眾的相關性。這種轉變將對博物館的理論及實踐產生深遠的影響,亦驅使從事博物館行業的專業人士重新思考其價值,以及對其工作本質的倫理界限提出疑問。博物館既是社區的核心,又是全球網絡的組成部分,它能夠給予一個平台,將當地社區的需求和觀點轉化成全球關注的事項。
《希伯來星盤》 西班牙 1345-1355年
《阿拉伯銅手》 也門 公元100-300年
響應「國際博物館日」參與的本地文博單位,除了專題展覽和收費節目,更免費開放其他展覽和活動予市民參與,包括康文署轄下的十六間博物館和文博單位,以及亞洲協會香港中心、東華三院文物館、保良局歷史博物館、香港大學美術博物館、香港大學許士芬地質博物館、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氣候變化博物館、香港海事博物館、香港浸會大學孔憲紹博士伉儷中醫藥博物館、香港教育大學香港教育博物館、香港賽馬博物館、香港醫學博物館、香港懲教博物館、美荷樓生活館、展城館、漁農自然護理署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稻鄉飲食文化博物館、饒宗頤文化館、「啟德」視覺藝術研究與發展中心、香港文物探知館、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和警隊博物館,讓公眾參與。
(來源:藝術香港網)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