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na,除了可譯成中國之外,還有另一個意思:瓷器。早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便開始盛行,當時的陶瓷種類繁多:彩陶、紅陶以及白陶器,龍山文化則以黑陶尤其盛行。到了殷商,亦有被稱作「原始青瓷」的灰釉陶器。在十四、五世紀,瓷器通過海上的絲綢之路進入東南亞、南亞及歐洲,其後在十七、八世紀深受歐美國家上層階級喜愛,後來漸漸成為中國的代名詞。因此,瓷器藝術對於中國與世界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也可視作連結世界文明的象徵。
石器時代的器皿
陶瓷發展與藝術意義
說起中國的陶瓷,許多人會馬上聯想到「工藝品」。其實,早期的陶瓷更多是作為工具使用。在新石器時代,人們把泥巴晾乾,再以高溫火烤至堅硬,以作盛食物、盛水之用。隨著時代轉變,陶瓷在殷商時期發展逐漸成熟,用途隨之越來越廣泛,它不止是單純用作盛物的器皿,更成為了日用品、建築、殉葬、祭祀禮品類等更具文化意義的物品。隨後,陶器的廣泛應用漸漸取代了銅製的日用品,加上陶器製作的技巧越來越精良,出現圖案及造型生動活潑的陶器裝飾品,原本只有功能性的載體,更添加一份藝術意義,亦形成了陶向瓷的過渡。
青白瓷
隋唐時代,瓷器的燒製技術又有了新的突破,使青、白瓷有了更好的發展,在製作上更有創新精神,比如在瓷器表面另外上泥片、貼花。漢時期的燒製技術有限,因溫度不高使瓷器的質地脆弱,到了唐代,燒製技術已經能達至攝氏1000℃以上,可說是造瓷技術最成熟的時期。
青花瓷
宋元時期是青白瓷最輝煌的時代,當中以景德鎮的青白瓷最為享負盛名。說到景德鎮,對於大眾而言並不陌生。其瓷釉色白中帶青、青中見白,是景德鎮窯首創。這種半透明的質地保持了淡然雅致的美感,容易使人聯想到古代的文人雅士,使這種色調具有獨特的人文氣息。由於瓷器發展成熟,瓷業在這個時期十分興盛,也因此出現了不少馳名中外的瓷窯。宋代的五大名窯:定、汝、官、哥、鈞,恰恰代表了瓷器的最高水平。宋代的瓷窯有著相當高的成就,它不但使瓷窯的品種更多元化,還提供了許多不同的面向去欣賞中國的瓷器,比如色彩艷麗的彩瓷,結束了長久以來「南青北白」統一的局面;元代的青花瓷構圖豐滿、層次緊密而不亂、主題紋飾豐富,有人物、動物、植物、詩文等。到了明朝,青花瓷製作技藝進入鼎盛時期,這時期的青花瓷,無論是官窯器還是民窯器都有著十分精良的製作水平。官窯器嚴謹、精緻;民窯器則隨意、灑脫,但畫面寫意,更有超脫之感。青花繪畫至明晚期亦逐漸攝取了不少國畫繪畫技法的元素。
彩瓷
到了清代,無論是製瓷技術還是繪畫技法,彩瓷在明代的基礎上有了更多的發展空間。工藝的創新讓彩色、墨彩、藍彩、金彩也能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五彩瓷器上。道光咸豐時期,更出現一批繪瓷藝人,突破傳統束縛,大膽借鑒元代畫家黃公望為代表的山水寫意中國畫風格,把詩書畫印緊密結合繪製到瓷器上;以淡赭和水綠、草綠、淡藍、淡紫等色彩渲染,使瓷器的色彩淡雅柔麗、空靈,更具靜觀的美學價值,從而豐富了清代瓷器裝飾。這種技巧在中國畫稱作「淺絳」,所以瓷界以這種技法繪製的瓷器稱作「淺絳彩瓷器」。
淺絳彩瓷器
現代瓷器的走向與欣賞方式
瓷器經過悠長的發展歷史之後,每個年代的陶瓷都有其獨有的藝術風格,而且它們在各個時代也有著獨立的意義。走到現代的陶瓷工藝,已經不再拘泥於它的原料。科技的進化及普及化使「製泥」不再繁複。當代的陶瓷藝術家在創作工藝品的時候,比起其色澤、繪飾和形體,變得更注重泥土本身的自帶語言。他們從以往只專注製作某個具有「時代意義」的陶瓷,轉換成表達自己的主觀創作,作品變得更具思考性及個性化。當代的瓷器更能體現藝術家對世界的看法。因此,在鑑賞當代陶瓷的意圖上,可靈活地從多角度思考,而非通過過往年代賦予的單一價值作參考,使陶瓷藝術更具主體地位。比如戴雨享先生的作品《本空.符號》,其不規則的凹痕和裂痕便打破了以往中國瓷器追求完美無暇、高工藝性的標準。通過其作品,我們更能體會泥土在製作過程的變化,在視覺上感受其成為工藝品時的溫度,而這種不工整的形狀更凸顯它的自由價值。
戴雨享《本空.符號》
地址:香港灣仔軒尼詩道342號國華大樓3樓
電話:(852)21543330 辦公時間:星期一至五 上午10時至下午6時 ,星期六、日、公眾假期休息
傳真:(852)37912171
郵箱:info@yshk-art.com / hkongart@yshk-art.com
香港訂戶入口
深圳訂戶入口